首屆深圳市優秀總建筑師、優秀設計項目負責人、優秀注冊建筑師頒獎大會會場。
近日,深圳市注冊建筑師協會召開了首屆深圳市優秀總建筑師、優秀設計項目負責人、優秀注冊建筑師頒獎大會。這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1年來,第一次對建筑師進行表彰,在全國也屬首次。
“深圳建筑是改革開放時代的寫照,是社會經濟、科技、文化的綜合反映。”深圳市注冊建筑師協會秘書長張一莉說,深圳建筑設計31年,走的是一條有深圳特色的創作之路。這種創作體現在建筑的地域性,創造性和時代性。地域是建筑物賴以生存的根基;文化決定了建筑的內涵和品位;建筑的時代性體現了深圳的進步與發展,三者是形成建筑設計風格的基本點,歸根到底,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筑的主流風格。 張一莉表示,此次評出深圳建筑設計的精英人物,宣傳具有深圳特色的設計理念,深圳建筑設計不論是在深圳還是全國,都具有深圳的特色和風格,為此及時總結和提升深圳建筑設計理論,開展具有深圳特色建筑設計風格研究,叫響“深圳設計”名片,這是2012年深圳住房和建設領域十大創新課題。
發掘深圳建筑特色與弘揚深圳學派 艾志剛(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協會副會長):
中國有地域特點的建筑學派主要有北京-京派:傳統氛圍,皇家氣派,建筑穩重、厚實,保守與前衛并存;上海-海派:西式傳統(外灘折中主義與裝飾藝術風)較濃,精致注重細節,講究腔調。新建筑注重感性,浦東建筑比較花哨;廣州-嶺南派:浪漫主義色彩濃厚,現代與傳統結合,自由、不拘一格;香港-港派:理性主義色彩濃厚:經濟效益,超高密度,超高效率,高經濟效益,非常務實,非常理性;臺灣-臺派:浪漫與理性并存,現代與傳統并存,包容性極大。 深圳學派已有30年歷史,需要總結、提升和確立。目前深圳有1000多名注冊建筑師,來自全國各地,有經驗豐富的老建筑師,有國內外名校出來年青建筑師。有大院,有私企小院,有個人工作室。自產了兩位建筑大師。深圳設計已經走向全國,深圳住宅一度成為中國的樣板房。
深圳建筑學派的特點主要表現:現代主義風格為主線,多元化,百花齊放;市場化程度高,高品質設計、超強的服務意識;不斷設計創新,適度超前;住宅設計引領全國潮流,品種齊全;城市分區規劃、城市更新改造;亞熱帶氣候特點,綠色建筑;新技術、新材料的應用。 建筑是創造一個美好世界的活動
宋源(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、總建筑師):
建筑師的任務基本上在于兩個方面:第一是了解服務對象的要求和意見,用專業的技能表達在設計之中,從而提高房屋使用者的生活質量;第二應當兼顧社會和大眾的利益,創造出高質量、富于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間,維護和發展城市的文化。建筑是創造一個美好世界的活動。建筑不完全是一種個人的創作和偏好,反而更多地制約于其它個體和公眾的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,也恰恰是在這一點上,才體現了建筑師工作的目的和智慧的價值。深圳京基100項目設計是一個成功的案例。眾所周知,超高層建筑技術先進,設計復雜,深圳京基100的設計難度相當高。為此我們團隊進行了大量專項分析與研究,對設計細節和深度的分析與測算達到國際一流水準。采用了國際最流行的新技術,設計中更是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。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設計確保了深圳第一高樓的安全性、舒適性和經濟性。在建筑設計中還采用了新型節能環保材料,使得這座建筑高效節能,綠色環保。
一個好的建筑作品是增值的,它不僅反映了設計者付出勞動的價值,開發建造者的價值和使用者的價值,而且也可以提升社區、環境和社會的價值。建筑師要努力追求一種文化性的設計,以這種對文化附加值的追求來適應城市變遷和建筑革新的挑戰,保留一份歷史、文化和社會的責任和職業使命。為城市增添一道道美麗的風景
張暉(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執行總建筑師):
設計了深圳熙園、成都中國水電大廈、深圳華僑城“波托菲諾”二期等眾多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建筑,不僅成就了自身的建筑師夢,也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。 建筑設計業的市場競爭日益加劇,要在競爭中勝出,就必須不斷創新,始終站在潮流的前列,細心地捕捉國際設計界的最新信息,加強自身業務技能的提升,練就敏銳的觀察能力、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。 當服務與顧客提出的要求不一致甚至看似對立的時候,要加強設計的互動,要與客戶充分溝通,從專業的角度出發,盡量說服讓他認同這種設計。建筑師有自己想法的時候,要認真地把它貫徹下去,力爭保證有一個最終的理想效果。 深圳著名的住宅項目“熙園”是第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。其中的生態車庫是熙園最有特色的亮點,運用大面積連通地下車庫,在小區出入口處就將車流引入地下,實現了真正的人車分流。采用了與地面首層架空層互相滲透,穿插的設計方式,擺脫了沉重而昏暗潮濕的地下車庫,將綠化、景觀、新鮮空氣引入車庫空間。當時她就向開發商推薦生態車庫,開發商對這一設計沒有太多的干預。 一個建筑師的理想,就是要為城市增添美景。 創意是不斷追求設計真相的進程
馬旭生(深圳奧意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):
設計是一個尋找發現解決問題的進程,也是一個創造機遇,服務項目的進程。其宗旨在于尋找并發現、實現特定項目的價值最大化。 設計的靈魂是創意。好創意的誕生不是“創意與眾不同”或“武斷形式堆砌”所成就的,也不全是靈感的突發,而是科學分析、不斷探索和尋找真相的結果。好創意必然有理性的、有功能的支撐,有專業的認可,業主的共識,有城市的需求和時代的呼喚。好創意應該是尊重環境,尊重歷史文化,尊重人的生活感受,尊重城市的邏輯結構和尺度。 設計創意的進程,是建筑師不斷追求設計真相,發現價值、挖掘價值、放大價值的過程。它要求建筑師具備理性分析、溝通互動和持續學習的素質和能力。 建筑師要善于聆聽使用者的需求,了解市場,分析城市,研究項目狀態特征。緊抓“關鍵點”尋求“平衡點”。隨時把握設計的核心利益。 建筑師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,設計進程也是多方溝通互動的進程:建筑師與業主互動、建筑師和各專業的溝通、建筑師與施工方、材料商的交流等等。在溝通中加深了解,在交流中開闊視野,在互動中促發靈感。溝通互動式催生好創意的前提和途徑。 社會的多元要求建筑的多元。建筑師的知識是有限的,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和日新月異的技術挑戰,建筑師唯有持續學習,不斷積累、勤于思考、勇于探索,使好創意有了基礎、源泉。 用清晰的邏輯表達有深度的思考
朱翌友(中建國際(深圳)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建筑師):
本人在創作實踐中關注建筑設計的深層規律,追求用清晰的邏輯表達有深度的思考。建筑師必須有自己的立場,沒有立場就沒有判斷。 建筑是環境里的建筑,是城市生長的結果及促成者。對于每個城市,“背景”比“英雄”重要,前者體現城市的內涵,關乎大眾的生活。在城市中做建筑設計,要有牙醫鑲牙的態度和精神。 在城市中,城市管理者,開發商,運營方等利益是設計實踐不可回避的前提,應主動回應。建筑設計是服務性行業,從某種角度看,建筑師被描述為“別人出錢實現自己的理想”,建筑師服務意識強,自制力(專業精神)也要強,實現的“理想”不管從哪些角度評價,都應健康公允,趨利避害。 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,公眾權益,民主精神將越來越有力度。建筑師需重視每個項目中開放的公共空間,努力使這些場所去“儀式化”,增強“參與性”。我們要學會從大眾的角度看待建筑。建筑必須以人為本。設計師在建筑空間,結構技術、節能技術、空調機電等方面的創造,都會最終反映在人的體驗上。 建筑是建造的藝術。建筑師以建筑說話,與“新,奇,特”相比,“高完成度”更應是(實踐型)建筑師的追求。在市場經濟促進下,新的建筑材料,建造技術不斷涌現和成熟,擅長于接受并利用它們,建筑實踐的進步才能迎合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。 建筑應當是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
祖萬安(深圳市匯宇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):
從事建筑設計工作20多年來,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:什么樣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?想起路易斯。沙利文的一句話:“一個恰當的建筑自然、邏輯、詩意地生長于其所處的環境中。”如果這句話依然為大眾所接受和認可的話,那么,我們丟掉的或者說我們忽視的不就是“邏輯”二字嗎? 建筑設計是要講邏輯的。一個建筑的產生過程,必然與其所在的環境、文化、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的邏輯關系,必然與建筑的使用功能、結構體系有一定的邏輯聯系。建筑師也應該依照這樣的邏輯關系進行設計。古今中外的建筑形式美不就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關系演變和發展的嗎?因此,因循這些邏輯關系來做設計,一定能做出“恰當”的“詩意”的建筑來。這些建筑應該是既好看,又實用的。亦即,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。 心平氣和地做設計,也許會默默無聞,也許不能成為大師,但,畢竟為這個社會做出了一點貢獻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,這其實已經夠幸福的了。何況,在這條路上,我并不孤單。 建筑設計呈現空間力量
忽然(深圳中深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):
建筑師是責任和誠意的職業,是“攀登”的職業,是疲憊的職業、更是體驗與自尊的職業;長期的專注和堅持源于鐘愛;興趣與獨享是動力。 多年來,自己在生存與夢想之間以一種謹慎、誠意面對每, 一項設計任務;用匠人的心態在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不斷尋求完美;體驗中有遺憾,也充滿美感。 建筑師的力量在于設計作品呈現出一種空間力量。這種空間力量源于建筑作品植入環境和城市空間的積極意義,源于建筑空間在現實與超越之間的主張。審慎研究、把控建筑空間創作目標是建筑創作的核心,建筑創作的過程是質量空間的提升過程;用空間概念解析建筑創作中的多種可能性;將建筑技術與指標還原成功能空間的合理,并尋求空間的適度與創新,是創作的樂趣。 不同的建筑,有不同的功能、內涵和表象,此為建筑之“變”;全面、系統的解讀“變”,在設計過程中:發現問題,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方法是“不變”,這既是挑戰,也是機遇;因此不固定自己的設計方向,對不同類型的設計充滿熱情,是我的信念。 建筑規模、功能和技術上有“大”和“小”之分;對于小的建筑,以“大”心態對待,通過復雜、多元的因素思考,尋求更開闊、更快樂的創意,此謂“小中見大”; 對于大的建筑,以“小”心態對待,通過整合、分類、歸納,尋求規律的邏輯性及合理性,簡化設計元素,此謂“大中見小”。 建筑學是一門模糊的學科,很難用一個界面去覆蓋。建筑設計中梳理設計元素的過程是打破界面的過程。打破了,多元才會出現,重構有了可能,創作的著力點更積極。建筑設計過程中打破學科與元素之間的界面劃分,建筑作品更具張力和內涵。 建筑設計是建筑師夢想與現實、個性與共識之間的一種立場。體現出建筑師的責任和修養;建筑設計有別于純藝術的創作,是命題“作文”;考慮“受眾”、審慎“立場”是建筑師的誠意,更是建筑師的道德。